九十四个春秋流逝,但中华大地从未忘记那个沉痛的夜晚——1931年9月18日。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,反诬中国军队所为,随即悍然进攻北大营。在“不抵抗”命令下,东北军将士含泪撤退,山河破碎的国难自此降临。沈阳“残历碑”上的文字笔墨沉痛、字字泣血,刻录着中华民族苦难的起点,也昭示着不屈抗争的开始。
九一八事变后,东北三省迅速沦陷,但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毅然奋起,开启了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。从松花江畔到珠江之滨,从长江两岸到西南腹地,亿万同胞以血肉之躯筑起救亡图存的长城。事变次日,中共满洲省委发表《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》,成为受侵略国家向法西斯发出的第一份正义宣言,彰显了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的觉醒与抗争决心。
3500多万同胞伤亡,山河满目疮痍,但民族精神从未被压垮。中国人民以难以想象的牺牲,最终赢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。这一胜利,彻底洗刷了“一盘散沙”的屈辱,重塑了中华民族的命运,为今日中国的富强奠定了基石。
展开剩余43%今日之中国,已屹立于世界东方,国力强盛、民生安康。然而,历史的警钟依然长鸣。每年9月18日,从沈阳到深圳,从南京到成都,防空警报响彻南北,以急促的鸣响警示后人:山河破碎之痛,绝不可忘;民族复兴之路,唯有自强。这段历史不仅是沉痛的记忆,更是民族自强的精神坐标。
当前国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,单边主义、霸权行径危害世界,历史修正主义暗流涌动,分裂中国的势力仍未止息。在此背景下,纪念九一八更显意义深远。我们以庄严的阅兵仪式、昂扬的军容、尖端的武器,向世界宣告:中国守护和平、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与能力前所未有,任人宰割的悲剧绝不会重演。
九十四年过去,硝烟虽已散尽,但民族记忆永不褪色。我们回望历史,并非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从苦难中汲取力量,以历史之痛铸就自强之魂。唯有团结奋斗、自立自强,方能在大变局的狂风暴雨中守护山河无恙,迈向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。
让我们铭记九一八科创板配资,以历史警示当下,以自强开创未来!
发布于:山东省